『導讀』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,德國媒體曾感嘆全球電動汽車推廣都遜于中國,但在乘用車領域,海外品牌不會輕言放棄。
在2019年法蘭克福車展上,共和國“長子”一汽集團旗下紅旗品牌首款超跑S9亮相,這輛被官方定義為Hypercar的混合動力超跑似乎在這片汽車發(fā)源地上向世人宣告中國品牌進軍海外市場的決心和速度。
同樣,另外一家中國品牌,長城汽車也站在了這屆頂級車展之上。這次長城集團旗下WEY展出了兩款全新概念車WEY-S/X,同時也帶去了VV7 PHEV、VV7 GT PHEV、VV7 GT Pro PHEV等多款新能源汽車,讓海外消費者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(chǎn)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。
曾幾何時,中國品牌想要和海外強勢車企同臺競技顯然“癡人說夢”,但如今隨著中國汽車工業(yè)日益強大,這樣的情況終將一去不返。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法蘭克福車展上放言,將會在兩年時間內(nèi)登陸歐洲市場,以德國市場為起點,滿足歐洲消費者需求。
中國品牌在未來或?qū)⒁孕履茉雌嚍榍腥朦c,開始全面進軍海外市場。
海外布局
有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至2018年底,全球新能源車總銷量為550萬輛,中國新能源車總銷量為291萬輛,占比53%;其中僅2018年,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已達200萬輛,中國新能源車銷量達125萬輛,銷量占比62%。
雖然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過半,但走出國門的甚少。
或許中國品牌如今意識到了這一點,全面開始在海外布局。以要在兩年內(nèi)登陸歐洲市場的長城汽車為例,截止目前,長城集團在奧地利建立起新能源驅(qū)動電機控制器產(chǎn)品研發(fā)中心,在韓國開始建設前沿電池材料研究院,以致力于純電模式新能源的研發(fā)和探索。在新能源汽車全產(chǎn)業(yè)鏈上,長城已完成涵蓋歐洲、亞洲、北美等地的全球化研發(fā)布局。
在純電動領域逐步推進外,長城汽車想要抓住氫能風口,在去年加入國際氫能委員會,并在德國建立外海研發(fā)中心,意在掌握FCEV所有核心部件測試、試制,以及整車集成與測試能力。
和長城汽車同為中國品牌的吉利集團自從收購沃爾沃汽車之后,全球化布局也在持續(xù)提速。
今年4月,吉利集團為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掃清障礙,獨立發(fā)布電品牌——“幾何”。幾何定位高端純電品牌,致力于打造全球用戶純電出行的首選品牌,言外之意,吉利發(fā)布的幾何品牌未來將會登陸海外市場。
據(jù)悉在幾何品牌發(fā)布首款車型后,有超過18000輛訂單來自新加坡、挪威、法國等海外客戶。目前,吉利在全球擁有超過3000人的新能源汽車研發(fā)團隊,涉及五大洲,每年投資超過300億元。
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,吉利、長城、上汽、一汽、廣汽、長安、奇瑞等中國品牌正在鉚足精力加速海外布局,想要撕開海外市場。
新能源商用車先行
現(xiàn)階段,雖然中國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車方面出口量還微乎其微,但在商用車層面,卻有著不錯的戰(zhàn)績。
2018年7月12日,100輛比亞迪e6純電動汽車在深圳大鏟灣口岸搭乘滾裝船出口泰國,這些出口車輛最終目的地是泰國林查班。去年3月,泰國陸路運輸廳廳長沙匿主持“VIP計程車-比亞迪e6”合作備忘錄簽字儀式,宣布將在3個月內(nèi)在曼谷投放100輛比亞迪e6純電動出租車,目標是至2019年有1000輛電動出租車提供服務。
其實早在2016年9月,比亞迪和英國客車制造商ADL就聯(lián)合打造出彼時歐洲最大純電動汽車車隊,該交通車隊由51輛12米單層純電動大巴組成。僅一個月后,比亞迪在匈牙利北部城市科馬羅姆開始建造大巴制造廠,以進一步加強雙方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。這是中國新能源品牌在歐洲投資興建的第一座電動車工廠。
截止目前,比亞迪在歐洲純電動大巴市場占有率超20%,排名第一;在美國市場,已占據(jù)其純電動大巴80%以上的市場份額,且車價可達80萬美元/臺。
在更早之前,2014年吉利集團收購英國倫敦出租車公司時,就計劃將倫敦所有運營出租車都更換為純電動產(chǎn)品,如今這項計劃正在穩(wěn)步推進。
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,未來江淮汽車或許也頗有優(yōu)勢。2018年,江淮汽車實現(xiàn)出口7.48萬輛,同比增長13%,這是其近些年來出口量首次突破7萬輛大關,位居中國汽車出口第四位。其中,中高端輕卡出口繼續(xù)保持行業(yè)第一位次,SUV出口位居行業(yè)第二。
得益于商用車的強勢,江淮汽車海外營銷網(wǎng)絡如今已覆蓋至南美洲、非洲、中東、東南亞、南亞和東歐等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伴隨著營銷網(wǎng)點的擴張,江淮已經(jīng)在海外擁有了19座KD工廠。在商用車新能源化趨勢明顯的當下,江淮汽車雖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受到擠壓,但通過擴張海外新能源商用車市場,或是江淮下一條出路。
海外品牌的阻擊
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,德國媒體曾感嘆全球電動汽車推廣都遜于中國,但在乘用車領域,海外品牌不會輕言放棄。中國品牌想要通過新能源汽車產(chǎn)品擴張海外市場,或許困難重重。
此前,歐盟曾設立過一項全球最嚴苛汽車碳排放標準控制目標,該目標要求從2020年起,歐盟范圍內(nèi)所銷95%新車每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不超過95克,截止2021年這一要求將覆蓋所有歐盟范圍內(nèi)所銷新車。隨著2020年日益迫近,歐洲汽車制造商都在All in電動化。
和中國品牌全面電氣化相似,歐洲汽車廠商押注新能源頗有爭鋒相對之意。
首先All in電氣化的或是戴姆勒集團。近日,美國科技媒體和德國汽車雜志《汽車與運動》均報道稱,戴姆勒暫無新一代內(nèi)燃機開發(fā)計劃,將專注新的電動傳動系統(tǒng)研發(fā)。此番報道被誤讀為戴姆勒未來將全面停止燃油發(fā)動機研發(fā)工作。隨后戴姆勒政府事務總監(jiān)雖然辟謠表示,并未作出退出燃油發(fā)動機研發(fā)的決定,但在全面電氣化這條道路上,這家車企巨頭的野心早已暴露無遺。
戴姆勒聲明稱,將以零排放出行為目標,在未來20年內(nèi),即到2039年,其愿景是打造一個全面碳中和的乘用車新產(chǎn)品陣容。這家跨國車企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,插電混動和純電動車型銷量達到乘用車銷量一半以上,彼時50%車型將搭載經(jīng)過電氣化改造的燃油發(fā)動機。
在今年法蘭克福車展之上,梅賽德斯奔馳已經(jīng)展出VISION EQS概念車、全新EQV純電動MPV、全新EQ POWER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,Smart EQ等全線電動化產(chǎn)品。此前,戴姆勒就已經(jīng)宣布計劃在2022年之前為梅賽德斯奔馳和Smart品牌的所有車輛提供電動版本。
在電氣化方面,大眾集團也不甘落后。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(zhí)行官迪斯(Herbert Diess)在法蘭克福車展期間表示,大眾汽車集團將陸續(xù)推出更多覆蓋各個細分市場的電動車型,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,將以此提升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知名度。
當前,電驅(qū)動車輛依舊是實現(xiàn)零排放的最佳解決方案。預計到2028年,大眾將推出近70款全新電動汽車,基于電動平臺的電動汽車累計將達到2200萬輛,覆蓋集團旗下各品牌和各類平臺架構。約在十年后,大眾集團旗下所有品牌在歐洲和中國生產(chǎn)的每兩輛汽車中將有一輛是電動汽車。
大眾特別強調(diào),中國市場對其脫碳戰(zhàn)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。2019年,大眾計劃將向中國消費者推出14款電動汽車。截止2028年,其計劃生產(chǎn)的2200萬輛電動汽車,將有一半以上在中國生產(chǎn)。
目前,福特、通用、日產(chǎn)、豐田、本田、寶馬、大眾、梅賽德斯奔馳等海外老牌車企紛紛步入電氣化階段。在品牌力和技術積累等方面,中國品牌或和這些車企還有些許差距,在以新能源汽車切入海外市場這條路線上,中國品牌任重道遠。